驚喜:一件銅器揭開千古謎團
1979年,文峰塔旁的義地崗墓地中出土兩件青銅戈,其中一件銘文為:“周王孫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”;另一件銘文為:“穆侯之子西宮之孫,曾大攻尹季怡之用。”
兩件銘文中,出現了同一個名字——季怡。黃鳳春解釋說,二者無疑指同一個人!爸芡鯇O季怡”,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,姓姬;“曾大攻尹(注:掌百工之官)季怡”,載明他是曾國穆侯之子,這說明曾侯也是姬姓。
“史料記載,隨國是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諸侯國,也姓姬!秉S鳳春說,由于“曾”和“隨”的族姓、地域都相同,一些學者認為考古發現的曾國就是文獻記載中的隨國。但有學者持不同意見。
文峰塔古墓帶來驚喜!霸鴮O邵”的墓葬中,除出土了一批帶“曾”字銘文的銅器外,還發現了一件隨國銅器,銘文上寫“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”。
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,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!秉S鳳春說,同一墓葬中既有“曾”又有“隨”,可以基本斷定曾國就是隨國了。
一國為何有兩名?黃鳳春解釋,春秋戰國時期,一國兩名現象比較普遍。比如,河南南陽附近的呂國又稱為甫,山東安丘的州國又稱淳于。
還原曾國
隨著從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多個曾侯墓葬的發掘,以及專家對器物和銘文的研究不斷深入,人們對曾國有了越來越多的了解。這個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國,逐漸撩開了神秘面紗。
曾國在哪里
早前,關于曾國文物的零星出土并不在隨州。
1933年,歷史學家劉節推斷,曾國范圍“北起新鄭,南及光州,西起南陽,東抵雎州”,也就是現河南鄭州以南區域。
直到1978年,當隨州戰國曾侯乙墓發掘后,考古學家、歷史學家們斷定:曾國中心并不在豫南,而應在現隨州地域內。“因為在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墓地一般離都城不會太遠。”黃鳳春解釋。
新中國成立以來,一批批刻有銘文的曾國銅器,相繼在我省隨州、棗陽、京山、襄陽、谷城以及河南南陽盆地以南的新野一帶出土。黃鳳春表示,曾國的地盤很明朗了,它以隨州為政治中心,覆蓋上述區域。
曾國有多“老”
黃鳳春說,根據此前的文物考證,一般認為曾國是西周晚期才立國,一直綿延至戰國中期!叭~家山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,將曾國立國時間提前至西周早期!
按照公歷紀年,曾國處在約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,延續了700多年,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。
黃鳳春介紹說,根據考古發掘的人體骨架測量,曾國人身高多在1米6左右,壽命30-40歲,“曾侯乙為42-45歲,算得上高壽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