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州日報特約記者 張立 通訊員 劉浩 胡曉奎 菇木切碎機源源不斷地噴出木屑,不一會就形成了一堆堆小山,來回穿梭的鏟車發出轟鳴聲,制袋機上香菇菌袋魚貫而出……8月31日,曾都區洛陽鎮王家橋村香菇農民專業合作社散發出陣陣木屑清香味,呈現出一派繁忙景象。 王家橋村位于洛陽鎮東北角,距洛陽鎮區4公里,總人口326戶1165人。2000年以來,幾乎家家戶戶種植香菇,年種植量60萬袋以上,但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外出務工,香菇產業面臨著從業人員少、產量低、成本高、效益差等問題。 為了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,實現產業興村目標,王家橋村委會積極探索,主動作為,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及技術優勢,于2018年成立合作社,統籌資金100萬元,購置標準化殺菌鍋爐、全智能攪拌機、裝袋機等生產設備,配套建設養菌棚、生產大棚、凍庫,吸收廣大農戶加入合作社,運用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產業發展路徑,成為一家集“粉料、制袋、滅菌、點種、養菌、生產、銷售”于一體的香菇生產新型經營主體。 “加入合作社后,既降低了成本,又提升了品質和效益,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。”王家橋村香菇種植大戶張從高推著裝滿香菇袋的小推車,露出喜悅笑容。眼下,正是秋栽香菇的生產時節,張從高計劃今年再種植秋栽香菇4萬袋,預估收益20萬元。 “以前夫妻倆最多種4000袋香菇,現在種幾萬袋也不在話下,閑余時間還可以打打零工;以前木屑、無煙煤、菌袋、麩皮等原材料農戶零散購買價格貴,現在合作社統一采購可降低成本;以前滅菌需要三到四天,溫度難以掌控,容易感染雜菌,現在恒溫蒸柜只需要一天就能完成殺菌,而且質量有保障……”王家橋村黨支部書記、村委會主任劉公付介紹成立合作社后的諸多變化。 “成立合作社既方便菇農,也能壯大集體經濟,帶動產業發展。”劉公付表示,“隨著村里的道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,下一步將以香菇產業為主,同時發展林果、油茶等產業,進一步增強產業興村的韌勁和后勁。” |
主管:中共隨州市委宣傳部 主辦:隨州日報社
鄂ICP備11004182號-2 | 鄂網備421201 | 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AVSP:鄂備2018021號 | 鄂公網安備 42130202003119號
隨州日報社版權所有,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Copyright © by www.ss4433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2120180011
虛假新聞信息舉報電話:0722-3319535、新聞爆料熱線:0722-3319535、廣告服務電話:0722-3323288 13908660920光明左使(劉先生)、故障咨詢QQ:625610413